本文转自:太原晚报美美配资
健康成长胜过输赢
□宋鹏伟美美配资
6月13日,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生长发育科、学习困难门诊主任、主任医师郝爱珍提醒,厌学不是叛逆,而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,家长要高度重视,早发现、早干预。(《太原晚报》6月25日)孩子一句“不想上学了”,家长除了被刺痛,同时可能感受到悲伤、绝望甚至是愤怒。家长的不接受和指责,可能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。
社交媒体上有一张让人唏嘘的图片:一位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孩与亲密伙伴合影——一摞比她还高的卷子。这是当下许多孩子学习现状的缩影,付出极致的努力,却不是我们希望的教育。
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大,家长们其实深有体会,同时又被两种直觉绑架:一是无力改变;二是人人如此。不可忽视的是,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是不同的:学霸们可能自得其乐,多数人或许随波逐流,个别人则难以为继。所以,当自家孩子发出信号时,既不能拿“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不这样”来反驳,也不宜用“态度问题”“叛逆”的标签来归因,忽视背后人各有异的复杂的心理机制。置之不理、反复说教甚至强制驱动,结果可能雪上加霜,带来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。
“我们学习是为什么?妈妈说考上好高中才能上好大学,可上好大学之后呢?”孩子这样的疑问,恐怕没有多少家长能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。埋头学习不闻窗外事,没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,很容易陷入迷茫。尽管生理性的学习困难者为数不多,却不代表孩子的厌学可以忽视。学习的目的、人生的质量以及过程与结果的关系,类似抽象的终极问题,终归逃不过,“不想上学”或许只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。
当求救被听见美美配资,改变就不能拖延下去。倾听、沟通与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必不可少,选择与孩子站在一起最为重要,同时家长也要放下“望子成龙”的焦虑,和孩子一起重拾奔向未来的勇气。毕竟,比“考上好大学”更重要的,是让孩子健康成长,并让他始终相信——“我值得被爱,无论是否优秀”。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